用了20多年四后卫的温格,如何将阿森纳打造成三中卫体系?

上赛季孔蒂带领切尔西获得联赛冠军,在英超赛场引领出三中卫体系的风潮,多支球队也效仿切尔西打造三中卫体系。就连自成体系的穆里尼奥与温格在上赛季后半段受到伤病困扰时也曾使用过三中卫战术。不过魔力鸟只是停留在应急层面,而临近退休年龄的教授反而将三中卫体系沿用下来,最近几场比赛阿森纳战绩非常不错,积分榜上再次回到熟悉的第四名位置,今天我们结合上轮联赛中阿森纳与伯恩利的比赛来看一下用了20年四后卫的温格教授,如何打造出三中卫体系。

首先来看一下防守站位,三中卫体系在防守中有一个先天性缺陷——边路防守薄弱,这就要求在防守对方边路进攻的时候,后腰、中后卫与边翼卫要保持合适的距离,在相互保护的同时切断对方的接应点: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伯恩利沿着右路反击时,左中卫蒙雷亚尔上前顶住,为边翼卫科拉希纳茨赢取回防的时间;左后腰扎卡盯住对方在肋部的接应球员,切断传球线路;中后卫穆斯塔菲在科斯切尔尼盯住对方禁区内前锋的情况下赶到左路,拉近与蒙雷亚尔和扎卡之间的距离,一旦对方形成突破可以在第一时间补上漏洞,最终蒙雷亚尔将对方的传中挡出底线。

当然,三中卫体系球队在保护边路的时候,只守住一路是不够的,对手通常会利用快速的横向转移把球转到防守弱侧,放大三中卫防守漏洞。因此,双后腰如何有效封锁住对手中路的过渡球员是防守的另一个关键,比如上赛季的切尔西,坎特+马蒂奇组成的双后腰成为球队最终夺冠的关键因素。

以这次防守为例,对手将球传到中路之后,穆斯塔菲迅速上前顶防,迫使对方拿球队员背身拿球,拉姆塞和扎卡迅速上前形成合围,切断对手向两个边路的传球路线,迫使对方不得不回传重新组织进攻。

不过在上半场,阿森纳在进攻上并未取得太多机会,他们的对手伯恩利能够排在积分榜第七名的位置,与其坚固的防守有很大关系,来看一下伯恩利的防守体系:

这种典型的传统英式风格防守站位,在英冠和澳大利亚联赛中的一些球队还在使用,中后场球员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两名前锋球员对拿球队员进行骚扰、

这张图是伯恩利在前场的逼抢策略,前锋球员紧跟拿球者,中场球员盯紧接应点,迫使拿球队员利用长传发动进攻,而一旦球进入高空,便是伯恩利占据优势的领域。

一旦对方攻入前场,伯恩利迅速切换成五后卫阵型,依靠高密度站位压缩对手的进攻空间,在这种防守体系下,阿森纳的进攻十分困难,传接球质量也大打折扣。

中场休息时,温格对战术进行了调整。上半场的问题在于,左中卫蒙雷亚尔在进攻时通常会与左边翼卫科拉希纳茨换位,成为左路进攻的推进点,一旦进攻无法打成,伯恩利会顺着这一路打出快速反击,使得球队左路进攻不敢压得过于靠上。左路进攻过于谨慎,便让球队的进攻宽度受到影响。

下半场,温格采用化繁为简的思路,在进攻时让科拉希纳茨贴紧边路活动,腾出的空间供蒙雷亚尔与桑切斯直接连线:

以这次进攻为例,科拉希纳茨与扎卡之间拉开距离,为蒙雷亚尔创造出足够的传球空间,桑切斯将球带向边路之后,在左路肋部留出了巨大空当,科拉希纳茨立即来到这一空当,可惜晃开第一下防守之后的射门被对方封堵。

与之类似的还有这一次:

虽说阿森纳最后时刻的取胜确实有运气成分,但不得不承认枪手在左路的确给对方制造出了很大的压力,迫使对手最后时刻犯下错误,在获得点球之前,左禁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漏人情况:

桑切斯将点球打入之后,杀死了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