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中的吉林新名片:42.195公里串联起2200年“大东山水”

2025年5月18日,2025吉林市马拉松正式开跑。

作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这条42.195公里的赛道,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更是一幅流动的城市画卷,比赛线路途经吉林市人民广场、江城大桥、江滨公园、雾凇大桥、龙潭山公园、北山公园等众多地标,串联起吉林市两千多年的建城史。

从“船厂”到“江城”:

马拉松赛道上的历史回响

江水浩荡,青山悠悠。吉林市,满语称“吉林乌拉”,意为“沿江的城市”。康熙二十一年,因康熙皇帝东巡吉林城所作《松花江放船歌》有“连樯接舰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又被称为“北国江城”。

吉林市,由江而来,沿江而走,依江而展,因江而美。松花江地处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如同一条蜿蜒的长龙穿城而过,串联起吉林市两千多年的风云变幻。

早在3000年前,松花江畔就形成了刀耕火种的西团山文明。东汉时期,扶余国在吉林市东团山建立扶余王城,从这时算起,吉林市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2200年前。

在元朝,朝廷曾在东北松花江上设厂造船。到了明代,在上游丰满区的朱雀山阿什哈达摩崖下,开设了明代造船厂。进入清朝,造船厂移到现在吉林市区,也就是临江门头道码头至温德河入江口一带。可以说,吉林市作为三朝的北方造船中心,见证了吉林作为东北重镇的辉煌。

“吉马”赛道贯穿松花江两岸最美的风景线,沿途又经过吉林北山、建制博物馆、百年天主教堂、吉林文庙、松江中路网红街区等多个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街区,跑者可一览临江门、天主教堂等历史建筑,零距离感受了这座城市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巧借山水的时尚景观。

松花江,这条孕育了吉林文明的母亲河,如今成为马拉松赛道的灵魂,让奔跑的脚步与历史的涛声共鸣。

工业重镇的转型:

马拉松背后的经济新动能

吉林市是新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156个项目,其中7个半在吉林市建设--吉化是化工长子,丰满是水电摇篮,铁合金碳素是冶金行业排头兵。

“一五”时期,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吉化)的建立,使这座城市成为“新中国化工长子”。新中国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

那时候,化工产业是吉林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而吉化是化工产业的第一大龙头企业。

随着传统工业面临转型压力,吉化从煤化工起步,到改革开放后完成石油化工转型,到“十四五”开始由燃料型向材料型石化企业转变,竞逐石化产业新赛道、重塑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吉林市坚持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重,在稳中有进中完成动能转换,把创新作为动能转换的根本驱动力,为各类企业“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

吉林市马拉松升级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正是吉林市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吉林市马拉松自2016年创办至今,已举办6届,累计有16万人参赛。2024年吉马共吸引51675名选手报名。与此同时,吉林市还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充分利用赛事影响及品牌效应,带动本地资源,形成体育、旅游和商业有机互动,促进吉林市文化、体育、旅游、经济共同发展。

文旅融合:

奔跑中的城市新名片

吉林市是一座“四面环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吉林市依托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打造了一系列文旅IP。松花湖、朱雀山,以及乌拉满族文化、陨石博物馆等,共同构成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马拉松赛道的设计,巧妙串联起这些文旅地标。

马拉松不仅是一项赛事,更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许多跑者在赛后选择停留,体验吉林的温泉、满族火锅和松花湖鱼宴。

去年,吉林市推动“凇星江山夜,雪鸟食文泉”十大文旅IP火爆出圈,松花江龙舟赛、吉林市马拉松等精彩赛事点燃城市激情,京剧艺术月等精品活动贯穿全年,松江中路、 望云拾玖坊、西海浪、卧龙潭等文旅新品密集推出。吉海铁路总站、建制博物馆等 11 处文博场馆全新开放,吉林市的备案博物馆每万人拥有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一座座镌刻历史风貌的文旅“新地标”,成为市民和游客的“打卡地”……行走吉林市,人们不但能够游览自然美景,还可以在旅行中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文化的温度,体验不同地域的烟火寻常。

据统计,2024年,吉林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分别增长21.6%和22.4%。

马拉松成为吉林市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名片,“跑一场马,识一座城”的梦想也映射进了现实。

作为马拉松领域的最高认证之一,世界田联金标赛事代表着赛事的组织水平、竞技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吉林市马拉松的升级,标志着这座城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42.195公里的赛道,丈量的不仅是距离,更是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从2200年的历史深处跑向现代化都市,吉林市正以马拉松为媒,书写属于自己的新时代故事。

记者:常海军 孙圣惠

来源:吉祥新闻

原标题:《42.195公里串联起2200年“大东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