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笤帚
小时候家里的笤帚全是爷爷用高粱杆、糜子杆坐在一小板凳上扎成的,饱含沧桑的双手用着简易的工具,没一会扫帚在他手里成形了。现在,做扫帚的材料还在,可已经很难找到会做扫帚的人了。
做布鞋
直到上初中,还穿过奶奶亲身做的老布鞋。这项传承了千年的手艺在奶奶手里得到了完美展现,一双双精致的布鞋被她制作出来。后来,随着奶奶发已斑白、眼已模糊,再也没有穿过她亲身做的鞋。虽然现在的鞋样式颜色都比过去繁多,但却没有那种舒服的感觉。
弹棉花
弹棉花一种流行了几百年的工艺,现在要不是机器弹,要不人们直接买现成的被褥,弹棉花的手艺也慢慢消失。或许是因为以前弹面花的声音确实单调,嘈杂。但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一堆棉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睡起来也是格外厚重踏实。
倒锅锅
小编对这个记忆犹新,小编小时候有个同学家就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小时候农村烙馍馍用锅就是用这种手法做出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编同学也没有继续从事父辈的职业,再也未见他父亲展示过自己精湛的技艺。
做陶罐
这又是一项小编同学家从事过的事业,小编小时候还在他们家玩过这样东西,工具很简单,一副牛车轮子,选用本地的红胶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红色陶罐,现在的孩子只能从电视中看到!
驴推磨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项长达千年的技艺慢慢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当做了游玩的项目才能得以保留。
用艾灸
灸娃娃是过去治疗儿童啼哭等的有效办法,主要是由掌握艾灸的年长妇女从事这项职业,相信包括小编在内的很多人小时候都被灸过,现在灸虽然也还有,但是运用传统手法的人已不多或已故去,面临失传的危险。
皮影戏
小编的童年已经看不到这项被人称之为牛皮灯影子的传统绝活。少则一人多则三人便能撑起整场皮影戏,一块透光性能较好的白布和一付牵线木偶在强光的照射下,观众便能在白布上看到精彩的影子戏了,当然声音都是来之艺人的配音。现在能制作和操作的皮影艺人已经几乎绝迹。
爆米花
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声“砰”,随后就是那又香又酥的米花了!现在在农村的一些街头还依稀可以看见这些爆米花老匠人的身影,千万珍惜,说不定那天就永远消失在你的眼前。
磨剪子
“磨剪子,锵菜刀…… 磨剪子,锵菜刀…… ”,这个很有韵味的调子估计很多人都模糊了,但偶有人在哼唱的时候,也带了玩笑的味道。磨刀,把原先钝钝的刀,磨得锋利,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不容易。现如今,在街上我们已经很难见到磨刀的匠人了。
麦客子
麦客,是陕甘宁的叫法,即在夏收时节相帮着乡民割麦的另一群乡民。他们是过客,到了异乡就三五成群地聚拢在乡镇某个阴凉一些的地方。一把镰刀,一顶草帽,一个化肥袋改装的扁平行囊,就往往是全部的家当。现在已被收割机所替代。
-The End-
来源:央视新闻
平台联系微信:17794490900 转载请联系!
法律顾问:张强律师 联系电话:1519334662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